close

很久以前我就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

只有華人會幫自己取個英文名字,在台灣、在米國皆然,
在米國替自己取個英文名,我勉強可以理解;
但是在台灣的公司上班,為何需以英文名互稱呢?
正名運動喊得震聲嘎響,這些人難道不認為也該替自己正名一下了嗎?

我知道很多人使用英文名有很多原因,
例如方便與外國人交流、外國人很難發中文音、名字中翻英後很難辨識、感覺自己變得比較國際化...
沒錯! 跟外國人自我介紹時說: " 我的名字叫瑪麗" 總比說"我的名字叫碧峨"來得好記方便多了!
但是,但是,我的名字明明就不是"瑪莉"啊!
我的身份證、戶口名簿、護照、各種ID,沒有一個上面顯示Mary或其他英文名
頂多從"劉碧峨"變成更奇怪的 Liu Pi-E (聽到 "屁" 這個音就知道老師在叫我了 > (其實我最精準的英文名應該是beer 啤酒)
有禮貌的外國人士不會嫌棄你的名字難以發音,頂多要多花點時間記得罷了!
我們使用英文名,除了自己的心理作用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擔心外國人不會發我們的中文音,
但是人家明明就不在意,他們反而覺得你拋棄你的中文本名不用,然後取一個不是你的名字的英文名才奇怪勒!

根據我的觀察,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非洲人、幾乎所有華人以外的非米國人,
都使用他們原本的名字,日本人就叫AKiko、韓國人就叫JooHee、印度非洲人的名字更是奇奇怪怪,
比我們的中文名更難發音更奇怪的到處都是,但是他們都使用他們原本的名字 (在護照上的羅馬拼音),
課堂上的老師不會唸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應該回去多練習,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叫學生取個英文綽號吧!

之前在伊斯坦堡和我室友交換facebook帳號時,她看到我的gooselau時笑得東倒西歪、莫名奇妙,
我說那只是個帳號、一個代稱而已,跟她解釋了老半天,她的腦袋還是覺得該用自己的名字比較合理,
我知道有很多中翻英、或是帳號需以英文數字輸入的局限,
但是我最後明白了: 不能因為這些侷限或妥協而拋棄了你的原本中文名字發音。

蔣介石到了米國人的嘴裡可能會變形成"將開穴",
但是他還是蔣介石,好加在我們的蔣公沒有自己取英文名為"蔣彼得" 或"蔣約翰"。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的馬英九在國際媒體上變成"馬馬克",請問這樣像話嗎?

一個台灣上班族,最後他的同事只認得他的"英文綽號" ,不認得他的中文本名,請問這樣有比較厲害嗎?
(他的阿爸阿母會很傷心吧! 早知道就不要那麼認真幫他取中文名) 

英文名只能當綽號用,千萬別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地忘了自己的本名。
(除非你有雙重國籍,另一本護照上登記著另一個英文名)
這已經關乎到自身認同感、你是誰的問題了,
各位來自台灣的瑪麗、傑夫、喬治、貝蒂們,不可不知!


延伸一: 美語老師為何總是要幫小朋友取"英文綽號"呢?  上英文課,小朋友到底還是台灣人啊!

延伸二: 上次進米國海關,我的護照是舊版的,上面沒有"TAIWAN"字樣,
我還得跟無知的海關人員解釋我不是來自"中國",很生氣!
突然覺得護照上的台灣正名變得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oselau 的頭像
    gooselau

    小額的生活點滴

    goose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