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寫報告中毒太深
加上可以沖淡一下本網誌過度個人情緒化的色彩
所以今天來寫一下教育這個嚴肅的主題

考試文化是台灣(或者說東亞地區) 的一大特色
在台灣的知識份子都是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脫穎而出的
考試本身有很多好處,例如激發個人潛能、增加社會競爭力
但是,
在台灣從考試這個制度得到好處的大概只限於前半段的學生群
後半段的學生其實只是扮演陪考的角色而已
台灣的學校只需要前半段的學生幫他們衝"業績"
對後半段學生的要求就是乖乖來上學、乖乖畢業就好了
至於他們學到了多少?  這完全不是很重要
義務教育結束了,英文字母還不會、分數的乘除還不會的學生不知道有多少啊
畢業的時候,只要你有來上學,品行及格,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
至於後半段學生腦袋裡學到了多少,學校根本不負責
反正培養少數的菁英學生衝業績就夠了

當台灣社會呼喊著要讓小孩從考試堆中鬆綁的時候
美國人也進行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
因為美國人受到A Nation at Risk(1983)這份報告太大的刺激
這份報告大概是說美國學生的學業成就落後很多國家
這樣的窘境將陷國家未來於危機當中
改革的方法之ㄧ,就是把標準化考試搬出來
No Child Left Behind (2001)這個法案規定中小學學生每年必須參加標準化測驗
如果學校整體考得太差,那表示這個學校需要改進檢討
如果一直無法改善,小孩可以轉學到其他學校、獲得額外的課後輔導等等補救措施
如果一間學校考試成績連續五年都非常糟糕,那麼很抱歉,這間學校就要遭受倒閉或被接管的命運

一樣都是考試,但是台灣與美國的考試目標很不一樣
台灣的考試是為了升學,獲利的是前半段學生,沒有人去關心後半段學生到底要如何補救
美國的考試是為了提昇整體學生成就,很多補救措施是針對程度落後學生設計的
在台灣,學校品質的好壞取決於前半段會考試的學生
在美國,學校的品質是看全校學生的課業表現

所以說,生到會唸書的小孩,就可以把小孩放在台灣
生到不會唸書的小孩,只好把他放在美國嗎?

我要說的其實是
考試的本質是沒錯的,有問題的是台灣的菁英導向的考試制度
試問台灣社會的所謂菁英們,其實是犧牲了多少後半段學生而成就他們的?
老師學校們會傾注多數資源 努力認真為這些菁英學生們加課輔導,但有人去負責補救英文單字都不會的學生嗎?

我個人認為,台灣的"精英"導向考試應該轉型成美國這種"全體性"的標準化考試
升學考試慢慢廢除,轉而每年對全體學生實施一次標準化測驗
當學校得對全校的考試成績負責時,後半段的小孩就不會一直在課業上被邊緣化了
這樣一來,台灣才有可能提升全面性的人力資源
這樣一來,就不必擔心廣設大學可是學生素質卻太差的問題
這樣一來,台灣才會更有競爭力與社會公平性
這樣一來,"帶好每個孩子"才不會只是一句狗屁口號

台灣的教育當局不是很愛評鑑嗎?
為什麼不評鑑一下學生腦袋裡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啊?

台灣的教育制度很多都是偷學美國的
我誠心希望台灣教育當局可以再多學一下他們的考試制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oselau 的頭像
    gooselau

    小額的生活點滴

    goosel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